今天我们来讲讲大五人格的历史。在正式讲之前,我们需要澄清什么是人格?人格(Personality)和性格(character)到底有啥区别?

“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霍根认为,性格指代人格的某种类型。奥尔波特认为,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是人格,而不是性格。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性格是对人格的评价,人格本身没有评价色彩。如果你去看心理学家写的文章,统计一下“人格”和“性格”的出现频率,会发现前者高的多。

譬如以下是日本心理学家写的一段话:要判定一个人的人格,必须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来观察。例如评价陶瓷,有千圆的清水瓷,也有五百圆的九谷瓷。所谓量的方面,要看他在精神方面的能力。主要是以智力作标准,根据智能检查可分为若干程度的精神发育迟缓。因人而异,在记忆力、想象力、感知力等方面。

所以,人格是科学的,性格是通俗的。如果你试图成为一个专业的HR,那么就要在工作中多说“人格”,少说“性格”。

1

大五人格的历史

大五人格来自希典咨询

大五人格因具有五个维度,因而得名大五,其他中文名称也叫人格海洋、五因素模型,英文中也叫BIG FIVE、OCEAN、Five-Factor Model、NEO-PI-R等。每个维度上得分高低不同,那么具体性格表现也不相同。由该特质论衍生出的测评有Facet 5,WBI等测评工具。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大五人格,事实上在这之前也有着曲折的发展历史。

自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之后(该说间接影响到威廉.马斯顿博士,DISC的理论奠基人),在人格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仍然是空白。在20世纪初,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仍然占据主要思潮,而奥尔波特对这两种方法都不以为然,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同时不能忽视个体当下的动机和场景。奥尔波特属于特质论者,他感兴趣的是个体的特质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个体的特质及其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内在和外在的力量会联合起来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影响。

奥尔波特

奥尔波特提出了三种人格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他们彼此的关系如下图。

人格特质相互关系

早在1884年,英国科学家高尔顿爵士(Sir Francis Galton)就在“性格评估”中诸多词汇做了分类。1936年,奥尔波特和他的同事奥德波特根据高尔顿的方法,提出那些最为显著的、与个体人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语言进行表达;这种差异越重要,就越有可能被描述为一个单独的词汇。这两位研究者对当时最全的英文词典进行了检索,找到18000个描述个性的词语。他们选择了其中的4504个形容词,他们认为这些形容词可以描述个体可被观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而这项研究也是卡特尔的基础,他从这4504个词当中提出了35个,并进行因素分析,提出了16PF。当然不只是卡特尔利用了奥尔波特的理论,艾森克的人格问卷也参考了奥尔波特的理论。

1949年,菲斯克从35个选出22个进行分析发现5个最先出现。美国心理学家,托普斯与克里斯托,比较分析了8个不同的人格测评结果,也同样发现5个。直到1981年,戈尔德伯格,给这五个因素正式起名大五,Big Five。

大五人格

当然,大五人格并不是如此正确而无误的。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格可以分为7个维度。Tellegen和Waller在1987年提出了人格的七个维度。在这七个维度中,除了5个类似大五人格的维度,正价(PVAL)和负价(NVAL)是两个新的人格维度,正价包括老练、机智等,负价包括自负、残暴等。

2

人格特质和测评

从上个世纪开始,人格特质开始逐步和能力素质发生关联,也就是我们现代诸多能力测评的源头。人格特质和能力素质的关联有三种:

1.一项能力素质就是一项特质

2.几项能力素质等于一个特质

3.特质只是能力素质的构成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来自希典咨询

这三种逻辑关系在不同的测评工具中都有体现,尤其是第二种关联。但是这种关联是否可靠,也是值得怀疑的。有心理学家指出,所有人格测量都在考察一件事情:社会赞许性而不是人格, 而这也是现在所有的测评工具所试图去尽量避免的。

参考书籍:

1.领导人格与组织命运 Hogan

2.职场大五手册 Johnson Ho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