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决策基本上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在所有想要的东西之间平衡,一种是在所有想要的东西之间 取舍 。
这样的决策我们无时不刻在做。你去吃早餐面对很多选择,你是想吃两根油条一个包子,还是两个包子一根油条,这是一种决策;你是只吃包子,还是只吃油条,又是一种选择;一个媳妇想让自己婆婆开心,又要让自己老公开心,这是一种决策;只让老公开心,不管婆婆开心与否,这又是一种决策。
先取舍再平衡
平衡的决策是优化决策, 是一种定了结构以后的决策, 而取舍是定结构的决策。
企业战略就是结构性决策,它决定了干什么不干什么。 结构一旦定了以后,才是优化决策的问题了。
比如说,我在早餐排档的时候, 其实除了包子油条,其实还有松糕煎饼等很多其他的东西, 你首先是对所有进入视线的东西都做了取舍(1,0),1 代表是, 0代表否。然后在你所有选 1 的项目里,再去选择量的组合。
企业战略就是决定在哪一个行业做专的问题 ,其实就是对某个行业做了1的选择,而对于其它行业做了0 的选择。对某件事情做了1的选择之后,你就在所选的事情与之前其它所选好的事情之间去做平衡了。
你家里本来不养小狗的,现在决定养小狗了,你就会在照顾小狗和看书学习看父母看孩子之间,做出时间和其它资源投入的分配。前者是取舍问题,后者是平衡问题,是细节问题。
所以有人喜欢说“细节决定成败”,也是有问题的。如果结构都是错的,细节对了只会更错。
该取舍时就要取舍
专业化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效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事情要做专”。
亚当斯密《国富论》说经济的发展是专业化带来的。
张五常说,做专了,才会有真正的兴趣;做专了,才会有创意出来。
查理芒格说,一个人对一个问题没有十几年的思考是不会有真知识的。
你的计划是看一本书,比如三爷的新书《谈判:互动中的决策》,你可以很专注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来看这本书。也可以选择一边看书,一边看微信。可以说,是一种什么都不想放弃,什么都想要得到,中国成语里就用三心二意批评的那种不专心,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效率。
人往往就过不了这样的取舍关,该取舍的时候还是什么都想要 ,什么都不想放弃 。什么书想看,所谓博览群书,但其实我很少看到博览群书的人是有自己思想的。
三爷看书非常挑剔,从来不求博览,而是带着问题对一本书反复读,像哈耶克张五常杨小凯卡尼曼凯莫瑞等名家的书,你不看十几遍以上是做不到爬上人家肩膀的。
古人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说的就是结构性的取舍问题。取舍还是平衡往往是问题的性质决定的,结构性、战略性的,是取舍问题,细节、优化的是平衡问题。所谓企业家或领袖(领导力)是用来决策结构性战略性问题的,而职业经理人(除了CEO)是用来完成战略执行的,是做细节与优化决策的。
有人会问,那取舍本身不也是优化吗?我不是也做了一个更好更中意的选择吗?如果一个比一个更好,这个选择就是优化。
优化不难,因为你能排序。大部分取舍不难做,看得出优劣,取舍自然不难。两难局面说的是两个选项都好,你穷尽了所有的理性办法都分不出差别,但又只能选一个的局面。这个时候,往往是价值观、直觉等软性指标主导我们的选择。这是个价值无形化的话题,我会在《领导力和决策》课堂里细讲。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做事很纠结的人,往往就是做不好战略决策的,在该取舍的时候,他想优化,什么都不想放弃,没有决断力。这些人往往理工背景的比较多,从小受了很多优化思想的训练,就形成了只懂优化不会取舍的决策习惯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