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铁制器具。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

美国学者 Edgar Schein 提出的职业锚理,认为任何职业人都可以有 8 种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它们是:专业化型、综合管理型、自律型、安定型、创业型、社会贡献型、挑战型、全体协调型。所有的这些价值、才能、技能、态度、能力、动力、优势、动机、需求都互相结合在一起,它反映出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

存在短板的职业锚,往往会促使一个人选择离开企业。比如说综合管理型是指具有事业上的“野心”以及可以创造和组织企业的方针政策,得到人们的拥护、调动人们的工作热情的人。那么,当某人的职业锚测评分数在这一类上是最低的,且他的职业无法满足其“综合管理型”锚定要求的时候,他很大概率上会选择离开。

那么问题来了,当一个人的职业锚都是短板(没有明显长板)……是否他会成为最不稳定的那一个呢?传统理论是这样的,不过……

纠结,一个难以决策的过程;纠结心态,难以决策的心态。当然,前提一是决策要具有唯一性,否则当我们可供选择的决策多样的话,其实也不会存在纠结这个词语。纠结,在经济学中是资源稀缺性的一种体现,也是机会成本必要考虑的产物;而在心态管理理论中,纠结心态则说明对环境的清晰认识和对事实行为的综合决策能力有待提高。

如何避免纠结,经济学中给出了机会成本的计算方式,以此来推动决策,但并非所有人在任何条件下都具备可以计算机会成本的机会或者时间,所以通过心态管理来克服纠结,迅速决策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前提二是决策具有时效性,否则,纠结和等待的结果是一样的,或许纠结还能够带来更好的选择结果。

在决策唯一性和时效性的前提下,如何避免纠结心态呢?

应当服从自己的需求。 理解分歧、减少是非,是心态管理理论的目的之一,每个人的需求并不相同,哪怕绝大多数服从了生命周期;管好自己、助力他人,是心态管理理论的目的之二,每个人都需要帮助,但无需指手画脚。所以,一切决策应当服从自己的需求,而也应当理性认识他人的需求,毕竟只要基于国家和谐和民族大义、合法合规的话,无关于自己的又何必太多计较呢?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做自己需要的决策,就能减少很多其他因素带来的纠结。有的时候,我们确实还是太把别人当回事,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机会成本要从最稀缺的资源算起。 我们之所以纠结,可能很大程度上在于无法服从自己的需求;而无法服从自己的需求,则很大可能性在于我们的机会成本算的不对;机会成本算的不对,则很大可能性在于我们首先考虑的是钱。这一点我相信肯定会产生分歧,所以仅供参考。个人认为机会成本的计算一定要从最稀缺的资源——时间算起,我们或许并不是土豪,但也没必要为了一点点经济利益消耗无谓的时间,我不相信花两个小时砍下来的五毛钱会让你自豪很久,所以有的时候真的没必要纠结,纠结也是需要消耗时间的。

如果没得选,那就追求更大、更好、更强、更先进。 当然,社会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艰难,贫穷限制了想象富裕的能力,同样富裕也会限制想象贫穷的能力,所以我们不必嘲笑农民眼中的皇上天天吃油泼辣子面;也不必讽刺皇上为什么会问不让没粮食的人和肉粥。当我们需要作出决策而又确实纠结的话,如果没有更好的参考建议、也算不出机会成本,那么就去追求更大、更好、更强、更先进的决策,比如大城市、比如好学校、比如强大的人、比如先进的技术等等。

所以,你会发现,当一个人的职业锚都是短板(没有明显长板)的时候,纠结成为了最大的职业锚,因为他实在分不清楚自己的工作是满足了自己专业化型的要求,还是没有满足综合管理型;更搞不清自己是自律型人才,还是创业型人才,他忽而不满足,而又满足;忽而满足,但还不太满足,于是,一年一年的时间,就在纠结中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