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给研究生上生涯辅导课,课程福利是同学们可以约我聊一聊自己的生涯发展困惑。消息发出,15名同学当中大概有12个人约了我。

总结来看,大部分同学的抉择困难来自于 “不知道有什么选项”

A同学说:

我本科是学前教育,我也挺喜欢学前教育,尤其是在毕业的时候写毕业论文,发现自己尤其喜欢跟学前教育有关的研究,课程开发等工作。

本来想考个学前教育的研究生,在这条路上继续发展,结果阴差阳错被调剂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而这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老师。

当时我想放弃的,但是因为父母觉得毕竟是个硕士学位,放弃了挺可惜的。再就是一个我挺信任的老师说,学前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交叉,学一下也未尝不可。

目前我就很纠结未来毕业了,是继续走学前的道路呢还是走中小学心理老师的道路。如果我走学前的道路,似乎在学前方向的培养还是不太够,是否还要回去读个博士呢?如果走心理老师的道路,目前也没有特别喜欢。所以,我该选哪一条路呢?

B同学说:

我本科学英语的,本来想考的是特殊教育的专硕,主要是对沙盘治疗之类的东西感兴趣。但是后来被调剂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方向是未来的心理健康老师。

去观摩了一下中学的心理健康课之后,让我确信自己不想做这样的工作。主要是感觉有点幼稚,闹哄哄的跟学生玩儿一节课罢了,我甚至觉得我本科毕业的时候稍微训练下都可以上这个课,何必要来上这个研究生。

几次见习下来,坚定了我不做高中教师,最起码不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决心。再说中学老师的工作比较按部就班,似乎也不是我喜欢的。

回顾少有的工作经历当中,就是当时第一次考研失败后去实习的经历,实习中最吸引我的环节是去面试,我喜欢那种快节奏高挑战的场合,所以我在当时有很多次的面试经历,就是想去尝试不同的公司,哪怕我已经拿到了工作机会。

所以总结来看,我希望未来的工作是充满挑战,快节奏,自由跳跃的,不那么约束。既然学了心理学,希望工作内容又跟心理学有关,最好还是英文的工作环境。

当我讲这两个故事的时候,不知道各位看官你们怎么想的。如果你没有工作经验,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过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领域,你可能确实觉得很为难。如果你在这个领域工作,也欢迎大家给我留言,以你的所见,这两个同学能在当前的职业世界中可以找到符合他们心愿的职位吗?

其实,当他们提出这样的困惑的时候,我问他们:“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职位符合你的要求,你知道是什么吗?

他们都比较茫然。我也不完全知道答案,但是我知道这个世界上一定是有这样的职位,既能从事学前领域的相关工作,又不浪费了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所学的东西。也肯定是有职位是符合第二个同学的要求的。这里配上我跟某大神老师的微信对话吧。其实答案可能并不是一两种。

好了,现在我们就来用生涯理论解释下这种很普遍的现象吧—— 生涯探索不够充分带来的决策迷茫。

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简称SCCT) 认为我们的经验,外界的信息,外界的榜样塑造了我们的效能感,目标感。你身边没有特别适合你的典范,你模仿谁?变化那么迅速的社会中,你的父母,老师已经落伍了,你身边没有什么清晰可见的榜样可以模仿。当然就没有所谓的目标感。我们一直在学校学习,并且还不幸遇到了一些很刻板的老师,让你认为世界就是这样没意思。如果我们身边大多是公务员,老师,律师,教授这些职业,我们大概也就认为这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活法,你根本都不知道。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 认为我们的决策要建立在充分的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之上。否则在决策过程中,分析环节当中的“考虑各种可能性”就是一句空话。 没有充分的输入,怎么才能有满意的输出呢?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普遍,往往年龄越小,跟职业世界的接触越少,越容易出现这个方面的困惑。所以你问一个高中生,你未来想学什么专业?得到的回答往往都是“不知道”。连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专业都不了解,怎么可能说清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某种意义上,对自我的了解也是建立在与世界充分接触的情况下才能够发生。 像A同学和B同学都是因为某段经历才对自己的喜好有所觉察,如果没有这段经历,她们真的很难说能够这么明确地说出对自我的认知。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很简单,就是要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积极探索,拥抱世界

在有可能的方向上,翻词典也好,实习也好,生涯人物访谈也好,看看你未来的同行、从业人员他们的状态是怎样的。是否符合你的预期。如果不符合,再次去调整,寻找。就像我们逛市场,往往之前并不明确要买什么东西,去逛了就知道有哪些东西是最合心意的。

当然,后来这两位同学都沿着可能的方向去做了一些探索。

这是A同学的探索心得:

我选择了一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早教机构,负责混龄班的教学和一日常规。由于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都需要老师们亲自从零开始。我发现我的能力其实是能够进行课程开发的,即使做出的东西还显得稚嫩,存在漏洞,但是至少可以保证框架稳固,内容不偏颇。在开发-实施-反思的过程中,我的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都有所提升。

在这次实习中,我解决了我的部分困惑。首先,学历够不够其实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积累够不够,你的学习能力够不够。学前教育作为一个门槛相对较低的领域,其实研究生学历已经足够,关键在于专业学习的积淀是否能够支撑起自己理想的教育实践,如果不能又要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快速的弥补。还有,明显有两个不同的感受:

1.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敏感,更熟悉。比如遇到行为问题的孩子或者发展稍微落后的孩子会更敏感,甚至会习惯性地去分析家长的心理和行为

2.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的自我觉察能力高了很多,这也得益于过去一年的咨询师训练。

B同学说:

在咨询过程中,老师提到的咨询行业就是我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但通过老师对行业内容的大致介绍,我基本可以确定自己对人力资源方面的咨询顾问工作比较感兴趣,日常承接面试工作的外包,实现自己长期处于面试紧张状态的梦想。咨询顾问日常差旅工作满足了我“一直在路上”的心理,整体较快的工作节奏和不断出现的新挑战可以减轻我会因无所事事产生的焦虑。不固定的休假和较丰厚的报酬给我丰富的出国旅行机会。

不考虑机遇问题,这些信息为我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所以后来我有上网搜索一些资料,比如知名的公司、知乎上的一些问答,再有就是向相关行业的前辈取经,了解咨询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待遇与我的设想是否有偏差,最后就是询问前辈所在的公司是否有实习机会及在招聘网站查看咨询工作所需要的用人条件以做好准备。

还有在某个老师给大家布置的翻译任务(有关情绪方面的内容)完成过程中,我也收获良多,也许也是可以作为未来一个备选的工作的。

所以,面对这种类型的迷茫,答案在哪里?

答案在你的好奇心当中,在不断寻找的行动中。

我们寻找职业世界,也是在寻找自己。

排版〡sunn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