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我们为初高中生写了一套生涯教育的教材,感觉很不错。所以今年我们再接再厉,完成了一套小学生的生涯教育教材。但是,当我拿着样书出去跟小伙伴们 吹牛逼 分享我的快乐、感慨自己终于也是个出过书的文化人的时候,几个非常 没有眼力 诚实可爱的朋友,眨着他们天真无邪的小眯眼问到:天哪噜,我们知道你是搞生涯的,但是生涯跟这帮 小破孩 祖国的花朵有一毛钱的关系,还要你去教育他们?

我是一个 很怂 脾气很好的人,所以当时我只是在内心中用10086个白眼深深地鄙视了他们,然后和蔼可亲地笑笑没有说话。

不过这确实是个有趣的、值得一谈的问题,所以这里我们就要聊一聊:

生涯发展这事,都跟谁有关系?

2

之前我们提过,职业生涯发展的概念也经历了多次的演变(感兴趣的点这里→_→ 吾生也有涯-上 | 黄色 )。

在最一开始的时候,职业生涯发展,就等于职业选择——更准确地说,是青年人的职业选择。那时候的各大发达国家的情况,跟现在的农民工进城差不多,大家都是从农村来到大城市谋生,原本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现在到了城市技能全废了,能干点啥呢?为了帮助这帮不知道要做什么的青壮年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份职业,才有了最初人-职匹配式的职业辅导。这种对于青年的关注,作为职业心理学的传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所以一般说到职业生涯发展,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大学生的事情嘛,因为他们要毕业找工作呀!

因此, 大学生就变成了生涯发展的基本盘。 很多生涯发展的相关服务,最初都是提供给大学生的,比如就业指导、职业信息查询、还有我国火了挺多年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老实讲,我到现在还没整明白,职业规划这种事,究竟怎么才能变成竞技式比赛)。此外,还有很多研究都是围绕大学生进行的,以至于 我 有的研究者有时候一看见大学生的研究就直嘬牙。但是没办法呀,谁叫大学生那么 便宜又好用 迷茫呢?

3

但是,随着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涌入这个领域,仅仅是青年和大学生的基本盘,大家都觉得有点 看吐了 缺乏多样性啊。

恰在此时,Super的生涯发展的理论出现了。这个理论联合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结果,一下子把职业心理学从20-30岁区间,撑到了整个生命全程: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包括在了生涯发展的过程中。

研究者们一看这个理论,那是 双眼放光 如获至宝呀,于是生涯的生命全程发展的理念被广泛接受。不过,生命全程这个摊子有点太大了,所有的心理学家加起来都吃不下这块饼啊!于是在实际的研究中,有三个重要群体被重点关注了。

第一个得到重点关注的是 青少年/初高中群体 。在Super的理论中,这一时期和大学生被统称为探索期(14-24岁)。既然和基本盘大学生连在了一起,那初高中显然是没跑了。Super甚至专门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提出了一个学术概念(生涯成熟度),来描述他们的生涯发展状况,下的心血可不是一般的大。

额外插一句,初高中学生与职业生涯发展的联合,在我们的社会情境中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本来就要面对两次重要的生涯选择:文理分科,以及高考志愿填报。而现在,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生涯发展的思考变得越加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的模式是由高二进行的文理分科,变成在高一要进行的选科。

所谓选科,就是要求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这6课中,选择3课作为高考科目,而大学在专业录取的时候,会标明某个专业对你选课的限制(比如,理论物理专业显然要求学生必须选择物理作为高考科目),将这种选科和未来的大学专业选择直接挂钩了。 这种改变意味着,原来已经很难决定的文理分科,变成了更难抉择的6选3,而且时间还提前到了高一。

所以,如果学生在高一之前(也就是说,初中时期)没有思考过自己未来想学的专业和想从事的职业——也就是没有思考过生涯发展的问题,那么选科这件事就只能 靠抓阄 凭感觉了。

除了与命运息息相关的初高中之外,另一个研究者们很感兴趣的群体是 职场中的新人们 ,也就是Super理论中所说的建立期(25-44岁)的前期。通常这个时期的工作者也被认为是变动最大的群体,所以常常会有一些有意思的结果出现。此外,作为大学生的自然延伸,研究者们通常也很好奇第一次的职业选择所产生的一些后续影响 ,比如晋升快不快、工作happy不happy、工资拿得多不多、工作换得勤不勤等等 。

最后一个得到关注的群体,则是 成年女性群体 。一开始,成年女性的职业发展问题是没有人关心的,因为那时候女人都在家带孩子呢,既不进城务工,也很少读大学。不过,20世纪50年代以来,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一直在上升(尤其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我国),使得女性在职场中的表现和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女性的生涯发展也有其理论基础,在Super后期的理论中,他提出每个人都在其生涯中扮演了多重角色,而常见的角色有九种:孩子、学生、休闲者、市民、工作者、配偶、持家者、父母、退休者。这意味着,配偶和持家者这两个角色,理论上来说和工作者是一样重要的,而这两个角色正是女性的传统角色。因此,既然有职业生涯,就允许有“主妇生涯”。

于是从那时候开始,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成为了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重点关注女性在各种角色之间的平衡。比如我有个师妹的毕业论文就是探讨女研究生的生涯发展问题。前段时间挺火的《我的前半生》,从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实也就是在讲一个女性如何在其生涯发展中从主妇转变为工作者的故事。

这个问题很有实际意义,因为不论是从我的日常经验还是文献的研究结果来看,女性的生涯发展中所面临的 糟心事 挑战确实比男性多。

4

到目前为止,跟生涯发展有关的主要对象差不多就是这几个了: 大学生、初高中生、刚进入职场的工作人士,以及成年女性。 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虽说现在这几个群体都还没有研究透彻,但是历史已经交给了职业心理学新的使命。

使命之一: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进入21世纪以来,多个国家开始把生涯教育的时间提前,提出了K-12(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生涯教育计划,表示 别说小学生了,就连还在读向日葵班的小新我们都不会放过 孩子们的教育还是早点抓比较好。事实上这个教育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了很强的现实基础:为了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们绞尽脑汁在小学期间就培养各种素养和见识,其中最有噱头的两种方式,一个是游学(之前挺火的新闻“月薪3万供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就是在说游学这事),另一个是职业体验园,都和小学的生涯教育有很深的渊源。所以,别说我们祸害小学生了,他们早就进入了这个游戏。

使命之二: 社会不安定的无业游民 灵活职业者要看牢啊 。随着社会的进化,传统以组织为依靠、在组织内稳定升迁的生涯发展模式开始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会选择更加灵活的生涯发展模式,比如频繁跳槽、短期工作、多项兼职,还有我们国家大力提倡的自主创业。这些在过去都被称为“不务正业”、“不稳定”、因而常常被作为 流氓 反面教材的就业方式,现在却渐渐在年轻工作者的眼中变成了很酷、很向往的事情。有的研究者(比如提出无边界工作的研究者们)甚至相信,这些就业方式有可能在不远的未来成为一种主流:大部分人将脱离庞大的组织,变成短期雇佣、自我雇佣的人。

使命之三: 要学会尊老啊。 只要你稍微留点心,你就会知道,目前老龄化社会绝对是一个社会热点。在我小时候,一个老人家要是退休了,基本上就相当于在社会上“死亡”了,除了家人和极少数的朋友之外,不会还有人记得退休的老人。但是现在,有关退休后老人的生活的新闻却层出不穷,比如之前爆出来的“广场舞大妈和小伙子争篮球场”的新闻。

这些新闻再次指向了一个职业心理学观点:虽然职业生涯结束了,老人的生涯却没有结束,他们还有很多其他的角色,还有其他很多的事情可以做。毕竟,以目前的人均寿命来看(2015年的数据是76岁),就算是延迟到65岁退休的老人,基本上还有10年的时间才走到生命的尽头。再考虑到老龄化人口的人数(当前大概占16%左右,预计2030年达到25%左右,那就是恐怖的4-5亿人 也就是说你走在街上看见的四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老人 ),老年人退休之后的生涯发展问题绝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

总的来说,目前跟生涯发展的关系最密切的群体主要是大学生、初高中生、刚进入职场的工作人士,以及成年女性。此外,小学生、灵活职业者和老年人,则是生涯发展下一步的重要开拓领域。因此,不要以为生涯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很不接地气的事情。恰恰相反,你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面临着自己的生涯问题,并且在努力地营造着自己满意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