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弦子在卷首语里面提及了这么一段话:“ 暂且不去议论性向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可以改变的,我愿意相信,那些逼着同性恋子女接受异性恋婚姻的父母,都曾经下定决心要孩子去追求自由与幸福,也不是真心想要欺瞒那些将来与他们的子女结婚的异性恋们。而信心却在旁人的指指点点和冗繁的法规章程中片片瓦解,最终屈服与所谓的习俗与主流文化。”弦子的文笔从来都是温善且直指人心。她说她不想议论性向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好的,那这个任务就暂且交给我吧。我今天想做的,就是给大家普及几个关于性向的理念,以及世界上著名的有关于性向讨论的案例,至于“先天”还是“后天”这个结论,我不予评论,大家自行思考,或参加文末的投票活动。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是指一个人在情感,浪漫,与性上对男性或女性有某种形态的耐久吸引。什么叫耐久吸引?就是说,某人和同性伙伴发生短时间的接触(比如,一夜情)不代表ta是同性恋;原本只交同性恋人的朋友,如果近期交了异性朋友,那也并不说明他们就会变成异性恋,很有可能他们其实是双性恋,或者只是短期内对异性朋友产生兴趣。所以,短期与某一性别产生情愫,那并不算某种性取向,一定得是长久的。性取向,目前在科学领域分为四种: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

有一个说法得和大家来普及一下,性偏好(sexual preference) 和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 的关系。性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和性取向是有重叠概念的,但在心理学上,两者是有差异的。譬如,一个人, 双性恋,但ta可能在性上更偏向于某一方。性偏好被认为是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然而,科学界一致认为性倾向并非是一种选择。即,我无法选择我的性取向,不管它是天生还是后天被环境塑造出来的。

那么,总算要引到性取向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了。

“人为什么会形成一种特定的性取向?”主流科学界存在着两种声音。

第一种, 性取向是先天性的。基因,荷尔蒙分泌直接导致了性取向的形成。一般来说, 婴孩在母体子宫中形成荷尔蒙激素需要十二周,因此在十二周之后,婴孩对于性欲满足的源泉已经有了意识。弗洛伊德认为,当一个婴儿长大后,性欲满足的对象开始变得清晰,但却是有限的。基于这个理论,人类学家做了大量实验,观察发现,在相同文化中成长的人,可能有着不同的性取向。这就表明,社会文化因素在性取向的形成中并没有起到作用。

第二种,性取向是历史和社会的结构。早前,西方社会的人类学家及历史学家指出,性取向实际上是由很多不同事物组成的,包括具体的性欲对象以及性欲满足的形式(即性行为)。1976年,历史学家Michel Foucault提出,同性恋的概念在18世纪是不存在的。当时人们认为的“鸡奸” 是一种罪恶,通常会被忽略,有时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他更进一步指出,只是到了19世纪,“同性恋”才开始作为一个科学界开始重视的话题而浮出水面。参与这个话题讨论的人们从文学上,心理学上寻找对“变态”的定义,并且开始分析“同性恋”的起因。最后,Foucault指出正是这个正在形成的讨论使得一些人宣称同性恋是符合自然的,因此 “性取向”得以正名。

性取向的起因是具有争议的,先天形成和后天形成是主要的两种意见。很多不同的因素都有被提及,包括基因因素,非基因的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因素。有人认为,性取向是可改变的,性态度是受到环境和外界影响,例如幼年成长过程、家庭背景、性格、同伴的竞争、性侵犯及同性間的性经验。

在探究“性取向”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著名的变性故事——John/ Joan Case。我更喜欢说,它是个真实的悲剧。

Bruce Peter Reimer, 于1965年诞生于加拿大曼尼托巴温尼伯。Bruce的爸爸妈妈很给力,在创造出David的同时,还顺带创造出了Bruce的同卵双胞胎兄弟Brian。故事由此开始。在他们6个月大时,被医生发现有包茎问题,于是被做了包皮切割手术。 泌尿科医生当时使用的是非传统的烧灼法,估摸着是那位医生在手术时肚子太饿或者因为前天和女朋友大吵一架,整个手术可以说完全不在状态,一不小心把Bruce的命根给烧坏了,而且以当时的科技根本无法令其复原。庆幸的是,孪生兄弟Brian的手术很成功。那时候,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有个小有名气的医疗心理学以及小儿科的教授,John Money. Bruce 的爸妈就想,死马当活马医呗,然后就把Bruce 送到Money教授那里。据历史记载,这位教授对于双性人的领域很有研究,且他是个[性别中立理论]的大力支持者:孩子一出生心理并没有性别差异观念,性别发展是受到后天的社会学习影响的。“这可是个大好机会阿!要是我能够说服夫妇俩同意我把小男孩的命根子改造成女性的阴道,切除他的睾丸,并能让这个改造后的女孩重塑性取向,那我指不定就能扬名立万了。”很显然,教授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因为他真的就这么做了。

他把Bruce从生理上改造成一个女孩,还说服了其爸妈将 Bruce 当成一个女孩扶养。就这样,Bruce从一个健康的小男孩变成来一个小女孩,顺带改了名字叫“Brenda”. 他把孪生兄弟Briand视作最佳的控制组,因为Brian与Bruce具有相同的基因,相同的子宫环境和相同的家庭环境,那么,要是Bruce,这个被改造成女孩的小朋友能在Money教授的指导训练下,成功变成一个性取向为男性的异性恋,那就可以说明什么? (我想吧,这个教授只想说明,性取向完全可以后天形成!)

Money教授十年来每年定期探访这一家子,持续提供心理支持并观察实验结果。实验方法如下:他强迫这对孪生兄弟摆出各种性交体位,诸如传教士式,还进行了摄影作为记录;或者要求两个小朋友脱光光,进行身体检查(我真诚希望大家以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以上叙述)。据心理学历史记载,“这位Money教授相信這種幼童期的的「媾交預演」(sexual rehearsal play)可以建立一個「健康的性別認同」。 此後數年,曼尼將利馬的案例以「約翰/瓊案例」(John/Joan case)之名發表,並將他描述成一件相當成功的性別改造案例,這個案例被用以支持「性別重塑可以在非陰陽人的正常人身上實施」的說法。”

教授在自己的观察结论中写到:“这个小孩的行为完全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明显和“她”孪生兄弟的男孩子气不同。” 他把这个案例命名为[John/Joan case]发布于世。教授先生在享受自己成功的实验结果之时,完全无视了两个小朋友的感受:Bruce本人在青少年时期因为无法接受自己作为一个女孩Brenda的事实,几度想要自杀;而他的孪生兄弟Brian则罹患精神分裂。到14岁那年, Brenda 决定以一个男子的身份生活,将自己改名成“ David”。1997年,他做了变性手术,重返男儿身。但这仍旧改变不了他悲剧的一生。David( Bruce/Brenda)在中年时期因为面临多重的冲击和压力,包括与妻子的性生活不和谐,与父母的沟通不和,以及失业压力,他最终选择自杀,了结一生。

事实上,在1997年David(Bruce/Brenda)做完变性手术之后,这个案例就引发了国际性的重视,性学家Milton Damon将David( Bruce/Brenda)的真实情况公诸于世,为防止其他医生对幼童进行性别重塑的手术。

我分享的这个故事呢,先告一段落。基于这个case,人们再次对于性取向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进行了思考。那么你的想法又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通过 哈佛性向测试 性取向测试 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