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某人给了你一拳, 你的反应是:

1. 敢这么对我,直接打回去

2. 也许是我刚刚做错了什么,忍着默默离开

3. 开启分析模式,这哥们有什么问题?暴虐自闭症?我刚刚做了什么?

相信绝大部分人会选择第一种反应,一部分人会选择第二种反应,但很少有人会选择第三种反应。

或许,你习惯性做出某一种反应。甚至,你都不知道有其他选项。

为什么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同样是被裁员,为什么有的人跳楼了,有的人却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飞跃?

为什么,遇到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果?

什么是情绪ABC理论?

在受到外部刺激时,每个人的反应往往会有所不同,这其实取决于当时他是怎么想的,这就是情绪ABC理论。

阿尔伯特·艾利斯

情绪ABC理论 (ABC Theory of Emotion),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

ABC理论分别取自三个关键要素单词的首字母:

A:诱发刺激(Activating events)

B:信念反应(Beliefs)

C:行动结果(Consequences)

人对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行为不同,源自每个人对于同一激发事件所认知的信念不同。

情绪ABC理论

换言之,错误的信念导致错误的行为后果, 久而久之引起 情绪障碍。

而我们所秉承的信念,源自原生家庭的生活环境,自童年起的学校教育,以及成年后的社会实践。

植根于我们内心的信念根深蒂固地,而且极具惯性。甚至被不自知地训练成为了系统1,成为我们处事的应激反应。

假如,你想要获得不一样的行为后果,那必然需要改变自己信念——对外界刺激的解释。

简单来说,你需要变更自己的解释风格。

什么是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对生活中的积极和消极事件进行归因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倾向。

解释风格从儿时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

解释风格大体分为乐观和悲观两个方向,具体呈现在三个维度上:

个人化/他人化

永久性/暂时性

普遍性/特定性

解释风格

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在面对事情的结果时,往往是相反的两种模式:

乐观派:

面对 成功 的结果时,会认为是个人化的原因,是永久性的、是普遍性的。

面对 失败 的结果时,会认为是他人化的原因,是暂时性的、是特定性的。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很出色,乐观的孩子就会认为是自己(个人化)一直(永久性)都很努力的结果,自己有学习的能力(普遍性)。

同样的面对考试成绩,如果不理想时,乐观的孩子就会认为这次(暂时性)考试题目老师出的太难了(他人化),并不是自己没有好好努力,或者,孩子认为一次考试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特定的)。

悲观派:

面对 失败 的结果时,会认为是个人化的原因,是永久性的、是普遍性的。

面对成功的结果时,会认为是他人化的原因,是暂时性的、是特定性的。

悲观的孩子会把一次好的结果,归因为是老师出题简单了(他人化),或者只是自己这次(暂时性)走运罢了,或者刚好考试的题目都是自己会的(特定的)。

而把不好的考试结果,归因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个人化),甚至把自己以前做的不好的事情都拿出来回忆(永久性),说明自己能力差(普遍性)。

看小朋友考试似乎离我们有点远,但时常会有这样的惯性思考:

”我就知道我不行, 我总是做不好,我永远都不可能做成。“

在中国文化中,谦虚往往矫枉过正:

”我这是走了狗屎运,要不是有其他人给面子,我绝对不可能再成功一次。“

我们通常一边在评价自己,一边又在看他人的评价。如果两种评价一致且积极,我们会很开心,如果评价不一致呢?如果评价不积极呢?

如果没有一把尺子,我们很难校准自己的行为,就更无从知晓这一系列的行为是否正常。

善用双重评价体系

当我们做出了一种解释,或者获得了一种解释,我们如何知道这个解释是否“正确”呢?我们需要运用两种评价体系。

内部评价体系和外部评价体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评价体系。

内部评价体系,来源于我们的自我评价。做事前后会思考,这样做是否合适,会有什么后果。

外部评价体系,来源于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多半是从他人评价开始修正我们的行为。因为我们都是社会化动物,受到外部评价的约束,就像是卢梭所言—— “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内部评价动机和外部评价动机

心理学上与内部评价体系和外部评价体系相对于的是,内部评价动机和外部评价动机。

以内部评价动机为主的人,更在乎内心的感觉,他们做事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以外部评价动机的人,更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会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

能否单纯依赖于某评价体系判定结果?

单纯以自我评价动机驱动,满足自己的内心,容易与社会契约产生隔阂,也容易忽视自己盲区;如果自己的评价体系出现偏差,就难免误入歧途。

单纯以外部评价动机驱动,一味满足他人的需求,容易逐渐失去自我。如果众人的评价有利益驱使,有可能造成个人损失。

如何获得“正确”的评价结论?

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正确,我们昨天发现的定理今天正在被颠覆,所谓正确都是在当时场景下的相对结论。

当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几乎一致时,我们就获得了与当前环境中最接近正确的结论。

如果当前环境中的人出现了偏差呢?如果我们自己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呢?

1. 找到当前能找得到的高手,以这群人构建外部评价体系 —— 智囊团

2. 学习多种学科知识,内化自己的认知体系 —— 多元思维模型

3. 最终结果验证,成则加强信任,败则修正理论 —— 反馈闭环

如果这个尺度进一步放大,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民主决策机制”。

这时,假如某人给你一拳,你该怎么做?如果这不是个需要应激反应的事情,不如用双重评价体系论证下当下的解释是否相对正确,然后再施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