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知道自己性取向的?因为第一次心动的对象是异性?因为身边的人都是这样,所以理所当然如此?

大部分人从小接触到的观念便是“男生应该喜欢女生”“女生应该喜欢男生”,身边所见也都是异性恋。仿佛世界就是这样规定的,没有怀疑,没有犹豫。

对于大多数异性恋者来说,性取向貌似不是一个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都普遍认为异性恋取向是“正常的”,异性恋身份是与生俱来的。

从小学,而后进入青春期,性的意识开始萌芽,开始欣赏异性,有了“心动”的体验。知道哪个扎马尾辫的女孩子笑起来最好看,知道哪个打篮球的男生最帅气。从各个正当非正当的渠道接收一些或对或错的性知识,出色的学习能力在这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前世界很小,家、学校,小镇上不过那些人那些事。而后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信息、越来越大的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人,听闻自己从未想过的事,超出自己的认知。有人说,大学以前,从不知道有同性恋的存在。

笔友的弟弟和她出柜,说自己喜欢上了自己最好的朋友,相约看电影,强行牵手,甚至从背后抱他。因为当初被对方亲了一下,发现自己并不排斥,于是渐渐认为对方对自己的好都是基于“爱情”而非“友情”。

高中时,有两个小一届的学妹,因为在一起而时常被议论。一个中性打扮,一个及腰长发。一个从服装到言行都很男性化,一个交往过男朋友,而后对男生失去了兴趣。一个经常会跑到另一人的寝室一起睡觉。平时形影不离,而后又分手,相互找了另外的恋人。

她们班上还有另外两个男生,都是学霸,起初是一方暗恋另一个,然而被暗恋的男生一开始只是当对方是朋友,后来感受到对方明显的感情后,高考、独生子、责任,各种要考虑的问题接踵而来,于是他开始有意无意地回避。从前两个人一起做题一起学习,相互鼓励,后来一方开始刻意无视另一方,于是影响了成绩,被老师找谈话。

两个人渐渐明白了现实生活中没办法在一起,但是至少可以把彼此放心里。于是继续如朋友一样相处,但是在旁观者眼里,两个人是借友情做掩护,彼此暧昧。虽然高考没有发挥好,但还是去了同一所学校。

相比男性,女性更能灵活转化自己的性向。 所以常常可以听说一些女生被异性所伤,或是受了侵犯,对异性留有阴影,转而喜欢上同性。

早几年,曾经有一个引人哗然的实验得出这样一个结果:不管性取向如何,女性观看异性、同性、甚至猩猩与猩猩之间的色情片画面时,身体都会出现反应,而男性的情况则简单很多——他们只对符合自身性取向的色情画面产生生理反应。

虽然很难分辨到底是处于叛逆期的求异心理,还是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性取向。但是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性取向是好事,因为知道自己是谁,能够找到存在感与归属感。

毕竟所谓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都是我们每个人加在自己身上的标签。这种性取向的标签影响着我们的身份认同,而身份认同则会告诉我们:我是谁,我与他人有何不同,有何相似,我属于哪个群体,何种阶层。这种认同的过程满足了我们对“存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主流的价值观认为“异性恋”才是正常的,于是“非主流”的少数群体面临着不被大众理解的困境,甚至自己无法获得自我身份认同。

于是,为了不经受令人难堪的自我认同混乱感,或是为了找到定位,恢复稳固的认知平衡,许多人把自己不符合社会期待的属性(包括性取向)隐藏起来,努力淡化它,甚至告诉自己,那些不是真的、不重要。

而在如今的许多国家,“同性恋”仍被为视为“禁忌”。哪怕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也逐渐认可同性伴侣婚姻合法化,但不可否认,在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远远不够。我们的上一辈,甚至是我们这代,依然有许多人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一种精神疾患。

坦白说就算口口声声说着包容、尊重,但假如身边真的有性取向不同的人,一时间还是无法不戴着有色眼镜看他,哪怕竭力不表现出来,可是在心里,多多少少会觉得:这个人和我不一样。

袒露自己是“非主流”的性取向需要极大的勇气,他人的眼光,家人的不理解,背负重重压力,所以大部分人选择掩藏,甚至是形婚,让家人放心,也让自己显得自己和其他人一样。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获得的认知都是“异性恋才是正常的”。于是理所当然的,凡是与其不符的,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那是错的、是畸形的。因为人总是惧怕“异类”。并且总觉得世界上只有自己走的路才是正确的,希望每时每刻都保持自己的正统地位。

但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也存在着灰。 性取向也并非只有单一的选项。这就好比数轴上的0到1,可以是0,可以是1,也可以是0.3838……情欲是丰富而流动的,每个人都在一生中不断探索自我认同,拥有多元可能,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截然独立的异性恋、双性恋和同性恋,总有交叉。

情欲和性喜好本身易变,随人生的发展而充满不确定性,人的性取向成型需要一定时间,也并非绝对。所以人可以被掰弯,不过很难被弄直(......)。但这一事实貌似无法得到主流价值观的理解。

人类的认知承受不起太大的负荷,面对庞大丰富的事实经验,为了让自己明确认知,一条捷径便是将所有事物塞到脑中既有的意识框架里,给事物分出高下之别,甚至让此比彼更为“正确”,而“此”通常是与自身更为接近的那一类。 但是这样一来,对真实的人生的正确认知也被掩盖了。

一个真正包容的社会,应该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的存在。认识到真实的自己、并能做自己很了不起,谁都没有权利不应该要求每个人都遵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生活。

真正的喜欢彼此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感觉,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冲动。虽然性爱也不能分离。喜欢一个人,不应该是这个人本身吗?而非是其性别。

有位双性恋者曾说:

“我想人的灵魂是不分性别的,那么真爱也不应该因为性别而屈服。如果一个人能够找到跟自己共鸣的灵魂、一个相伴一生的伴侣,那就应该是值得支持的事情。当真爱就在身边,我从不愿因外在不可抵抗的因素而忍痛放弃,两个灵魏能够契合且互相吸引擦出火花,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 ”

大家可以通过 哈佛性向测试 性取向测试 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取向。

爱,不分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