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上看,性取向是指人们对某一性别产生的持久的性吸引。这就意味着,我们知道性取向并不是一种基于性行为的判断标准。一个人从没有进行过性交不等于一个人是无性恋者;而一个人跟同性或者异性发生性行为,也不一定伴随着性吸引,例子包括同性恋者的异性婚姻,或者长期无法接触异性的环境下的“境遇性同性恋者”。

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认为性取向产生于人类的生命早期,也就是产生在孩童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然后就被固定了下来。人类无法通过“治疗”或者“自身克服”等方法有效、有目的性地操纵人类的性取向。不过人的性取向是可能被发掘的,也就是说人可能并不是一次性就认识到自己的全部性取向的。有些人会在人生中逐渐认识到自身以前不曾知道的性取向。

其实性吸引与饮食偏好有很强的相似性。我们很难讲是基因造成了我们的性取向,还是环境造成了我们的性取向,更大的可能性是这二者共同的作用塑造了我们的性取向。我们很难讲究竟是环境造成了我们的口味,还是基因造成了我们的口味,看起来我们的口味偏好很可能是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个人喜欢吃辣的还是喜欢吃甜的,可能跟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关。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喜欢辣味饮食地区也有很多人完全不喜欢吃辣的。而一个人从来没有吃过辣的东西,完全可能是他根本没有机会吃到辣味的东西,而不是不喜欢吃或者不想吃。从来没见过辣椒的人,可能完全无法想象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是这样的口味,恐怕也就更谈不到喜欢吃或者想吃辣椒了。这听上去有点难以置信,但是想一想就算是中国这样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辣椒也是明末才传入中国的。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里,辣椒的存在才短短的几百年时间。

很多人可能很难想象自己可以做自己从来没听过的事情。一个人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同性恋的话,他就算是同性恋者,他也不一定明白自己到底经历着什么。这种情况在跨性别者里可能更为常见,一个人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跨性别者的话,可能只会意识到自己跟别人不同,但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不同。而跨性别者中的同性恋者,在没有了解到更多信息的时候,很可能会经历双重的痛苦——“我为什么跟顺性别者不一样”;“我为什么又跟其他的跨性别者也不一样”。这都是人类“认识自我”受限于“认识世界”范畴的例子。

我们的性取向就像是我们的口味一样。有些东西我们不需要真的吃过,一看那个样子,一闻那个味道,我们就想吃,至少是想尝尝好吃不好吃。如果不是无性恋者的话,人类中总有那么一类人,是我们看了就喜欢,就受到性吸引,想与之亲近甚至性交的人。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性取向的表现。很多人就是通过这种本能认识了自己是同性恋或者异性恋。

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看了就不想吃,看样子就觉得令人作呕,导致一辈子都没有吃过一次的东西?肯定还是有的,这一部分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一部分也可能来自于文化的暗示。比如一些文化里认为血是不洁的,所以很多人一辈子没有吃过血。更多的一种情况是,我们已经发现了那么多好吃的东西,那些看上去就不好吃的东西,我们根本没有兴趣去吃,毕竟好吃的还吃不过来呢。性取向中可能也有类似的情况,一旦人发现了自己受到异性吸引后,受到社会或者宗教压力或者影响的人,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热情去发掘自己是不是对同性有兴趣了;认识到自己受同性吸引的人,受到来自同性恋社群内部的压力和影响也有可能不再去追求异性了。

但是,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看了就觉得不好吃,甚至是令人恶心的东西,但是当我们真正吃了的时候觉得很好吃、很喜欢吃的?当然也是可能存在的。有些东西甚至是我们看着就觉得不好吃,尝了之后还是觉得不好吃,但是反复吃了很多次之后终于发现喜欢的不得了的。这种情况存在在很多人尝试吃臭豆腐、喝可乐、喝咖啡的过程中。是不是性取向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恐怕是这样的, 很多人将这个过程叫做“掰弯”或者“变直” 。但是事实我们知道人为地控制性取向目前是无法做到的,与其说是自己改变了性取向,不如说这是一个挖掘自我的过程。当然,我们的文化可能对反复尝试挖掘自身性取向的行为并不鼓励,导致很多人一旦对自己的性取向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就不再进一步对性取向进行探索了。

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吃遍世界上所有的口味,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自己喜欢吃的所有味道。跟这个类似,可能很多人一生都无法知道自己的全部性取向。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或者异性恋者,完全可能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自己还喜欢其他的性别,或者自己更喜欢其他的性别。毕竟性别不仅仅只有两种,性取向也不仅仅包括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

大家可以通过 哈佛性向测试 性取向测试 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