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题目是斯坦诺维奇《超越智商》这本书的书名作为标题。这本书是笔者有次在拜访客户的间歇看的,文中充斥了对智商测量方式的吐槽,包括对高智商俱乐部门萨持保留态度,就好像我们对高考的吐槽一样。不过,作者并没有进一步提出取代智商,或是有效定义智商的好方法,“破而不立”,所以让人意犹未尽。特此写篇文章关于智商的历史和槽点。

智力定义、理论和测验

关于智力的定义,一般有三种观点。首先是从理性哲学出发,认为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这方面的代表是比奈和西蒙。其实是从教育学的观点出发,认为智力是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方面的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林;最后是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智力是适应新环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的代表是皮亚杰,皮亚杰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也卓有贡献。

然后是智力理论。智力理论倾向于把智力拆分为几个部分,不幸的是,智力的拆分方法几乎没有一致的定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是一种普遍且相对传统的区分方法,比如托马斯国际的TST测评是以流体智力为主。除了这种分类方法外,还有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其中包括著名的G因素;还有斯滕伯格的三因素,瑟斯顿的PMA(七种基本心理能力),加德纳多元智力说。

这里我们重点讲讲加德纳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以多元智能理论而闻名。他对智力的定义是:在特定背景下培养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举了个例子,太平洋加罗林群岛上一个名叫普鲁瓦特的少年,12岁时由村里的长老选中学习做水手,在航海师傅的指点下,他将学会辨星定位等航海知识,并将之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在数百座岛屿中找到通路,又或者以14岁巴黎少年为例,他学会了如何用电脑编程,并用合成器来创作音乐。加德纳说,稍微琢磨一下就能看出,这些人都在“极具挑战性的领域里表现出了很高的能力,依照任何对智力一词的合理定义,都应该称之为智力行为”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至少拥有七种不同的智力,在后来的研究中,他承认还有其他类型的智力。

最后是智力测验,智力测验比较有名的有比奈——西蒙量表、韦氏量表和瑞文智力测验。目前在国内比较常见的是后面两种。对于两者的区分,韦氏量表在医院中比较常用,而瑞文智力测验商用较多,目前在网上多有破解版本。从适用性来讲,由于瑞文测验多以图片为主,具有一般文字智力测验所没有的特殊功能,可以在言语交流不便的情况下使用,适用作各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5至75岁的幼儿、儿童、成人、老人皆可借此量表粗分智力等级。韦氏智商测验的模块较多,施测时间长,有近半数分测验形式不能适用于各个年龄层的受测者。但是由于瑞文智力测验的题目漏题较多,受测者可以针对这些图片进行专门训练,从而提高实测的分数,因此也是各有利弊。

多元的智力

在《超越智商》中,作者指出由于呆板的智商测量方式,黑人的智商普遍比白人要低,然而事实上值得商榷。智力的流行概念狭隘到了危险的程度,其他智力能力不是遭到忽视,就是受到挑战,尽管各方努力倡导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之间的平等地位,大众仍然秉持着“学术项目的地位更高”的态度。然而,人类智力远比工业化或学术化教育给我们的内容要丰富得多。理解人类方方面面的智力和潜力,是理解创造力的真正本质的关键,要面向未来,我们必须透过学术错觉看到人的真正能力,使其中的不同元素相互促进,而非彼此妨碍,但这些能力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将他们释放出来呢?

通过看智力的定义、理论和测验方式,我们会看到其中的概念、模型是多样的。我的观点是,我们需要提倡“平衡的智力”,既需要考虑智力抽象思维、刚性的一面,也需要考虑智力的应变性、软性的一面。因为事实证明,前者对于数学、物理这些学科的学习很有帮助,而后者对于实践工作很有帮助。关键在于,智力是多方面的,它丰富、复杂且高度多样化。人类智力包括学术能力和智商这两个传统概念,但又远远超出了他们。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会充满音乐、科技、美术、舞蹈、建筑、商业、情感和真正实用发明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让思维自由 罗宾逊

2.心理测量学 张厚粲

3.知识的错觉 斯洛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