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升职了,他感觉很高兴,请同事们吃饭喝酒;

老王升职了,他感觉很有压力,回家一个人喝起了闷酒;

以上这两个描述,你觉得哪个更符合事实?事实上这两种情形都是会发生的,那么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升职”,会有两种不同情绪和反应发生呢?我们把这两段描述写的更详细一点,你很快就会明白。

老王升职了,他看到这意味着更高的薪水,更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老王感觉很高兴,请同事们吃饭喝酒;

老王升职了,他看到这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更大的压力,很少的假期,老王感觉很沮丧,回家一个喝起的闷酒;

从这两段不同的描述里我们清楚的看到,同样的“升职”事件,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的原因,不在事件本身,而在老王看待事件的“看法”。

我们把升职这个事件称为 A ,把对事件的看法称为 B ,把产生的情绪反应称为 C ,这就是情绪 ABC 理论。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情绪反应和事件本身无关,而和我们对事件的看法有关,那么什么是“看法”呢,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信念、价值观、看待事物的角度。

那么,我们要怎样改变我们的情绪反应,使之更好呢?答案很明了,那就是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说来容易啊,事实没那么简单,再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老王的孩子考试不及格,老王觉得这是非常丢脸的事情,老王很生气,对着孩子大骂了一顿。

我想你们都看明白了,“考试不及格”是事件 A ,“丢脸”是看法 B ,“生气骂孩子”是情绪反应 C 。

那么问题来了,“生气骂孩子”这个行为针对的是事件 A 呢,还是看法 B 呢,显然是针对事件 A "考试不及格"这件事。我们有理由相信,老王试图通过骂孩子,来让孩子成绩能更好,且不论这个行为是否有效,先来看看“骂孩子”这个行为对谁 更有好处,答案也很明显,当骂完孩子后,老王不生气了,情绪平缓了,“骂孩子”真正解决的是老王的情绪问题,而不能解决成绩的问题。

这个例子说明了,当我们遇到一个事件,而产生了一个情绪,我们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解决这个事件,而是解决我们的情绪。然而导致情绪的根源是对事件的看法,而非事件本身,可是我们却渴望通过改变事件来让自己情绪好,这就叫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你一定要问,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那当然就是懂得改变自己事物的看法,改变 B ,就能得到不同的情绪 C ,而良好的情绪 C ,才会让你做出更恰当的反应,从而使之 A 可以更好。没看懂吗?还是说老王的事好了:

老王的孩子考试不及格,老王听到这个消息,刚开始很生气,仔细想想,觉得说成绩不好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它只是反应了孩子有很多内容没学会,也反应了老王这段时间对孩子关心不够,于是老王平静了下来,仔细看了孩子的功课,和孩子商议了一个新的学习计划,并花了足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完成计划,一个月后,孩子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好了,我想你都看明白了,真正决定一切的是老王对“成绩不好”的看法,当这个看法是“丢脸”的时候,是一种结果,当这个看法是“这只是反应了孩子不会的现状”,又是另外一个结果。

好,我们试图在深入一点,看看更有趣的东西:

老王的孩子考试没考好,老王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这时候老王的爱人回来了,看到老王的样子问他说:“你为什么那么生气啊?”老王回答说:“因为孩子考试没考好啊!”

聪明的你现在一定看出眉目了,老王真正生气的原因是什么,是他对孩子成绩的看法,而老王怎么说呢?他说因为孩子没考好。也就是说,老王完全没有觉察意识到自己情绪的来源,而把它都归因到孩子身上,老王很笨是不是?那么我们呢?看看以下情形你有没有发生过

我很生气,因为老公回家太晚;

我很愤怒,因为下属把工作搞砸了;

我很沮丧,因为这个月奖金太低了;

我很痛苦,因为老板不重视我;

我很郁闷,因为钱被小偷偷了;

......

我们总是很习惯把自己情绪的起因丢给这个外面的世界,其实反过来也说了一句话,叫做:这个世界得为我幸福快乐负责任。而事实是没有任何人能为你的幸福快乐负责任,除了你自己。除非你愿意去看看自己的B(对事物的看法)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并且愿意去改变它,幸福快乐才会到来。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它却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我才是一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