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骗我!上图明明就是小黄人好吧!”

认为这句话对的仁兄,恭喜你,你是50人中最特别的那个——“脸盲症”患者。

但你的这种“脸盲症”,还没有严重得成为病理性,世界上还有很多比你更“可怜”的人,不信我给你拉出来遛遛。

全球有2%~3%的人患有真正病理上的脸盲症,又称为“面孔遗忘症”,一般由脑损伤或脑功能障碍引发。他们看不清别人的脸,或对别人的脸型失去辨认能力。所以他们能把同一个看成另一个人,天天见一个人,每次都以为是一个新的陌生人。

有逗比说:“那多好,每天都看见一个新的女朋友!”萌编也觉得挺好的,但你却永远无法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有部电影《幻影追凶》(Faces in the Crowd)讲得就是这个故事,不懂脸盲症的苦,可以看看。

脸盲测试:上图中是同一个人吗?

我们记忆面孔,其实靠得是一些脸部的特征线索,来区分谁是刘德华谁是周润发。所以坊间很多“脸盲症”测试都是逗你玩的(比如上图中的唐僧,两个不同的演员,化得跟一个人似的),这些都是故意混淆两张面孔中的特征线索,把你带沟里去。你分不清,才是正常人。

而且,这种观察脸部特征线索的能力,有一部分也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中国人看外国人,长得都一个样!就是因为我们天天在中国人堆里,对中国人的面孔特征更了解。但对外国人的面部线索知之甚少。

同样的,这种“记住脸”的能力绝对是可以后天学习的,比如刑警就比常人更能区分不同人的脸,也能在瞬间记住是否是同一张脸。

我们常常用于自嘲的那种所谓的“脸盲症”,其实离病理性还遥远得很,每个人识别面部细节的能力虽然有高下,但那些“范冰冰李冰冰傻傻分不清楚”或“你走到我面前,我还没认出你”的情况,基本上并不是病理性的“脸盲症”,而是心理上脸盲。

自动忽略那些不重要的脸

必须说:我们有时候会下意识忽略一些不重要的脸,来帮助自己的记忆内存节省空间。你一上地铁,满车厢的人,你要是去记住每一张脸,你绝对会忘记从哪站下车!

同样的,你没有必要记住的那些人,或者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甚至一些你意识层面没有发觉自己不喜欢,心底却不认同的人……你都会对他们“脸盲”。

举个栗子:

萌编自认是个对人“过目不忘”的同学,整天等待着在大街上目击个犯罪,然后让我去指认凶手!可有一次参加母校校友会,在大门口遇见迎接校友的一个女老师,花枝乱颤地迎向我,一下下没躲过,直接就被抱住!“***,你回来看老师了!老师可想你了!!”

“她是谁是谁是谁?”萌编心里各种问自己,还是提取不出任何线索。只能憨笑着竭尽全身的客套能力,装作认出她的样子……后来经高人提醒,才终于记起这位是我高三时的语文老师,萌编当年还是她的课代表……

认真反省间,往事的记忆终于一连串的唤醒,也悟出自己脸盲的缘由:其实自己当年一直不喜欢这位老师,因为她急功好利,毫无师德。但当学生时,老师再怎样也要尊重,所以就隐匿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但我的潜意识却用这种方式,帮我忘掉了这个不重要也不值得参考的人。

所以,当你于人海中忽然忘记某一张脸,不必责怪自己。你不会忘记值得记住的那些人的!你的真心,有时候需要通过“脸盲”来验证。

社交退缩引发的“不想认识”

萌编认识个朋友,在一个地方干了三四年,却常常不认识同事。

他大冬天厚毛线围巾绕三绕套在短脖子上,包住半个头,还戴个大圆框眼镜,老远看着像个严严实实的球体。和同事们擦身而过,却经常认不出这是熟人。同事们常觉得他不爱理人,老装做看不见!

但他很委屈,他根本没有装,而是真的认不出!

人类是有这种能力的,就是当你拒绝一个环境和一群人时,心里的门就被严实的关起,内心竖起高墙。这种心理的拒绝,会给大脑一个信号,封闭你的认知能力,让你的感觉系统不再捕捉和搜寻视觉信号,变成“脸盲症”患者。虽然生理上,你的器官和脑部都没有问题,但心理上,你却自行休止了信号的传递。

我的朋友便是这样,他不喜欢身边的群体。他总觉得,身边的这群同事蝇营狗苟,不值得交往。他又缺少八面玲珑的客套能力,所以产生了区域性的“社交恐惧”,引起了心理性的“脸盲症”。

说白了,他的大脑认出了那些人,但心理上,他们阻隔了这份认知的传导——“认不出,是因为不想认识。”

每个人都有可能偶尔有这种自我封闭,融入不了的圈子,不喜欢的人,都会用脸盲症来反映。反之,那些善于社交的人,通常也会表现为阅人无数且认人无数。这些都告诉我们,心理上的“脸盲症”绝对是和一个人的社交意愿和社交能力高度相关的。脸盲与否,其实是心理的潜意识在帮你筛选自己值得真心交往的那些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