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高二的时候,我看到许多教育类媒体杂志都在指责应试教育和宣扬素质教育的意义,我那时候正好也厌倦了应试教育,于是选择叛逆,下决心要搞素质教育。

既然下决心搞素质教育,总不能是一个口号,我从两个角度入手。第一个角度就是智力开发,第二个角度就是给自己一个研究课题。时间过得飞快,到了高三,我就在智力开发上做了诸多实践,比如左手写字,左手吃饭,左手打乒乓球,还有左手刷牙(这个习惯保持至今),还发明了跑跳操,工作以后逐渐的演化,受益匪浅。

第二个角度,就是研究“梦”这个奇怪的生理现象,虽然最后没有什么大的研究论文出来,但是我通过对自己梦境的分析(当时日记里记录了170多个梦境),通过和同学的交流,我对于“梦”的许多认知观点已经和心理学相关图书里的许多观点一致,这让我非常兴奋。

当然,在我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写了许多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应该怎么样的论文,也有几十篇的文章。最终我的素质教育上升到自我教育的高度,从此喜欢读书、思考、学习、运动的好习惯逐渐积累并稳定下来。

我们重新回到上面的话题,就是我在搞素质教育或者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说是接触了大量的心理学著作,比如研究梦,肯定离不开最经典的《梦的解析》,然后关于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一套六册书籍都看了一遍,还有相关的思维科学、营养科学等等。

其中,我读了一本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那时候我读书少,没有任何的鉴别能力和思考能力。就把书上的学说性的东西当做真理来实践,比如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等。我当时记得非常清楚,为了锻炼语言智能,我放弃了原来内向少言的状态,开始练习说话脱口而出,最后的感觉是有些用,但是脱口说出的话,往往不经过思考,很容易说错话,伤人,还是要收敛一些。关于身体运动智能,我发展出来的那一套跑跳操就是证明,其中包括了加速跑、折返跑、耐心跑,体育课上学到的各种跳,比如空中走步,体操有两套,一个四肢操,一个是五官操。应该说当时花了许多心思。

啰嗦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主题“理性心理学”,理性心理学是从为智力或者说智商瘦身开始的。其实,当智力和智商这种学说在教育领域流行起来之后,人们逐渐的发现衡量一个人光看“智商”一个指标根本不行;于是有人提出情商,在情商发展了许多年之后,“理性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又开始提出“理商”,即所谓“理性商数”;我个人觉得这三个心理学的提法,还有一定的学术性、理论性根基,但你若经常听教育学或成功学的讲座,你可能还会听过“财商(金融智商)”和“逆商(逆境商数)”等一堆提法,这些提法的出现反映了社会浮躁的情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这些泡沫概念终将消失。

接下来,我们就先给智商、情商和理性来做一个简单的区分。根据百度百科,智商,即智力商数,它是 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智力”)的得分。目前认为智力由三种核心能力组成: 短期记忆力、推理能力和语言能力;智力 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等。我已经有快20年没有做过智力测试了,传统的智力测试根本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测试,所以大家也不必迷信那些所谓的智力测试。

上面关于智商的描述,我还基本认可,但是百度百科提到,智商必须和灵商(灵感商数)配合使用才行,还有智商必须要包括文商(文化商数)。看到这里我就觉得有些胡扯了。从智商的相关定义和介绍来看,智商已经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东西,过度膨胀了对它的定义。虽然,我现在每天基本上都能写一两篇文章,所谓的“灵商”不低了吧,而且我的文化商数(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的认知)也不低,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应该和智力没有关系,如果这些都划归到智力范畴,那么懒惰算什么呢?现代人的拖延症又是什么呢?这是智力缺陷吗?

我们再来看情商。根据百度百科,情商,即情绪商数,主要是指人在 情绪 、 意志 、耐受 挫折 等方面的品质,还包括导商(领导商数)等。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 明显 的 先天 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它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简单来说,提高情商是把不能控制情绪的部分变为可以控制情绪,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戈尔曼和其他研究者认为,情商由五种特征构成: 自我意识 、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

我觉得智商和先天遗传和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系,它有一个基因的因素和以营养为基础的发育过程,但情商就只和后天培养教育密切相关。所以,情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情商低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弥补的,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除非这个人不愿意改变。

我们再来看理性。根据百度百科, 理性是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 理性一般指我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理性和感性相对,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

看完理性的定义,或许有些迷惑,的确上面的定义显得不够精炼,我觉得理性就是不感性,更加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观念,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观念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的能力,还有反省的能力,许多人不理性,从正确的概念和观念那里就错了,后面的分析判断以及计算和推理就无从说起了。所以,我对这个世界的许多东西保持怀疑,比如,我曾经去私募公司面试过,他们非常强调智力和逻辑。强调智力,无可厚非,但是为何强调逻辑呢?后来我经过思考搞明白了,不过,我仍然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首先要讲客观真理,如果你学到的逻辑和客观真理一致,那么自然讲逻辑就是对的,如果你学到的客观真理和逻辑不一致,讲逻辑就变成傻冒了,不是吗?所以,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谈到“怀疑”和“反省能力”,其实就该切入到《超越智商》这本书了。我看完这本书一个重要的理解就是“理性”不仅仅代表着一种追求客观真理的怀疑精神,而且还代表着压抑情绪,控制感性,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相比智力来说,理性是更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而智力则只涉及认知能力。当我们表达一个人不理性的时候,我们通常期待他通过努力会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但是我们说一个人智商低,我们很少会期待他再通过努力智商再提高一些,对于成年人来说,基本上智商就定型了。

《超越智商》首先从人类的两种信息加工机制“快与慢”开始,属于“快”的类型一加工包括自主心智,比如看到蛇就会害怕,饿了就要去找食物;属于“慢”的类型二加工包括“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而“算法心智”作者认为属于传统的智力,“反省心智”则属于理性思维,前面讲了快反应就像饿了就要找食物,但是如果你这个时候手上沾满了农药,你的“慢反应”就会考虑压制饥饿,先找到水把手洗干净,再来找食物。这就是“类型二”慢反应的心理机制。

当作者从人类认知的三种心理机制中搞清楚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之后,他发现类型一的快反应是处理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事情(比如吃喝拉撒)的高效方法,然而这种高效率处理事情的方法却不能用于人生中所有事情的决策,尤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求学、结婚和工作方面的决策,绝对不能随意和凭感觉。但是,作者指出,人类普通存在一种认知吝啬鬼现象——大脑在使用认知资源的时候,极为吝啬,喜欢走捷径。因此,作者提出,要想避免认知吝啬鬼,必须给自己的大脑安装一套良好的心智程序,抵制坏的心智程序。举个例子,当我们第一次遇到一种新颖有效的营销方式(或者骗术)的时候,通常毫无抵抗能力就会冲动买走商品(或被骗),当这种营销方式(或骗术)经常出现之后,我们再次抵抗这种购买商品冲动的能力就会大大加强,为什么会这样子?就是我们通过后悔和反省,建立了一套防御型的心智程序。而作者更是通过心理学的实验和研究发现了这一秘密。

接下来,作者还提到了污化心智程序,分析了污化心智程序的成因以及如何规避污化心智程序。最后,作者还探讨了非理性思维倾向和智力的关系,如何提升理性,以及提升理性对社会的意义。

书中作者提到,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知识理性。工具理性可以通过数学或者经济学做出最优的选择,而知识理性则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来获得。根据我的学习经验,数学、尤其是应用数学,通过最优函数的求解,可以达到最优的决策,经济学也是如此,可以让我们通过思考做出最优的决策。而哲学则是我们掌握知识理性的利器,许多人学习方法有问题,学习能力弱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认知不到位,这需要哲学这个工具帮助我们深刻的认知这个世界。比如,我在大学期间,英语学习获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充分意识到英语和语文一样,是一门语言,你要经常用它,才能学的好,所以,我大量的练习听力、阅读,用纯英文词典查字,然后去英语角说口语,看英语原声电影,写英语文章,上老外的口语课等等,给自己创造了许多纯英文的环境。其实,我就是用学习汉语的方法在学习英语,才最终取得很好的效果。

《超越智商》是一本好书,我看完一边之后,也不过理解和掌握五六成,可能还有四五成没有完全消化,有时间还会反复看,这里先推荐给大家,一起学习进步。当然,这可能需要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不然,你可能看着比较枯燥和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