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所谓的智商测验发展很快。这些测试对教师非常重要,有时候确实也是有益的,因为它们能揭示出一些普通考试不能显示的东西。有时候这些智商测验能括救儿童:当一个男孩学习成绩不好,老师想让他留级时,智商测试可能显示这个儿童智商很高,因此,这个孩子不但不要留级,还被允许跳级,这会使儿童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其行为从此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并不希望低估智力测验和智商测验的作用,但这些测验的结果既不应该让儿童知道,也不应该让儿童的父母知道,父母和儿童都不理解智商测验的真正价值。

他们认为这代表了最后的、全部的结果,预示了儿童的命运,儿童之后的发展都会受到这一结果的限制。事实上,把智力测验的结果绝对化一直受到各种批判。在智力测验中得到很好的分数并不能保证其将来的生活,相反,那些事业有成的成年人在智力测试中可能得分并不高。

说到这,我想跟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案例:前一段时间,哈尔滨继红小学哈西一校区的一例违反师德的典型案例在微信上刷了屏,最终,该教师被解聘,各级涉事人员都受到了相应的处分。受害孩子的父母在致学校封信中,提到了孩子的智商是146,并且说:经过多方询问,专家认为

这个孩子即使不是天才,也是个极其聪明的孩子,建议家长跟踪测试……这就违背了阿德勒所说的“测验结果不应该让儿童和儿童的父母知道”那么,知道的后果是什么?是家长的期望和孩子的发展不成正比。这个据说智商为146的孩子,创去教师节没送礼的因素,是不是在其他方面表现的也很“特殊”?导致了老师的极端嫌弃?最后,让事态的严重升级?为此在决定给孩子做智商测试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准备个体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每当智力测试显示被试者智商很低时只要运用正确的办法,我们都可以提高其智商。

方法之一是让儿童多次做某一智力测试,直达他找到窍门、对这类测试有充分的准备为止,儿童通过这一方法取得了进步,增加了经验,在之后的测试中就能获得更好的分数,这就是前文提到的:让儿童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说完了智商,再说说秩序。

学校秩序是如何影响儿童的?儿童是不是被学校繁重的课程所压迫?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并不认为学校的科目没有意义,也不认为学校的科目必须减少。当然,连贯地进行科目教学,使儿童能明白所学科目的实践价值,而不只是把科日看成是抽象的、理论的东西非常重要。如今人们对这一问题讨论热烈:我们到底是应该交给儿童学科知识?还是应该培养他们的人格?个体心理学研究者相信这两者是可以结合的。

在这里,我还想多说一句:关于人格的培养,在我们中国的教育中基本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频发:中考前辍学者有之、高考前自杀者有之,大学生把陪读的母亲杀害者有之……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科学的过程,出现问题再抓,已经晚了。

我们前面说过,科目的教学应该是有趣的、实用的。比如:数学的教 学应该和建筑物的风格、结构及里面能住多少人的问题联系起来。在一些先进的学校里,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知道:如何把科目相互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他们和儿童一起散步,发现他们对有些功课兴趣浓厚,对另一些功课却兴趣一般。于是,他们尝试把一些科目结合起来教学。例如,他们把有关某种植物的教学与植物历史、国家气候等科目的教学结合起来。

这样他们不但能促使儿童学习那些他们原本不感兴趣的科目,还能教会儿童以协调、综合的方法来探究事物,而这正是所有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更是我们中国的教育应该变革的育者不应忽略的另一要点是:儿童在学校感觉自己是处于个人竞争的环境中。这一点的重要性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我们曾经讲过:孩子天生追求卓越。

而理想的学校,班级应该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儿童都觉得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教师应该使儿童之间的竞争和个人的雄心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儿童不愿意看到别人取得进步,他们要么拼命超越对手,要么忍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陷入对事物的主观揣测之中。

这也是教师的建议和引导如此重要的原因一教师的一句恰当的话,就可能把儿童的精力从竞争转向合作。我还是习惯与我们的教育相比较:过于强调竞争,把周围的人都看作假想敌,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很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