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看完我的那篇《我们的二胎家庭生活》后,感叹说“妈妈是学心理学的,对待孩子都这么难,更何况普通家长”。于是,我心生一个疑问,学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学,对我的育儿真的有帮助吗?

老大口欲期时情况

我家老大小时候是个非常好带,且几乎完全按照发展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来长的。例如口欲期的时候,她自己拿到嘴里塞的任何东西,都只是“品尝”完后,就会吐出来。

一次,看书时,她把书上掉下来的一个订书针放进了嘴里,临时看管她的奶奶吓倒脸色苍白,赶紧跑过来告诉我。我安抚奶奶不用担心,一会儿她就会吐出来的。将信将疑的奶奶一直在旁边盯着她,没多久,她探索完了订书针的硬度、形状、味道等各种特点后就吐了出来。

老二口欲期时的情况

有了养育老大时的经验,养育老二时,我会允许他用嘴探索大部分我评估没有风险的,他想往嘴里塞的东西。例如,六个月的时候,他看我吃葡萄,用手抢过去也想吃,于是我会喂他一些捣碎的葡萄,有时候他也会被卡住,但是因为东西不大,加上被卡时他会通过呕吐,吐出来,基本都没有非常大的风险。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里他区分了什么东西可以吞下去,什么东西不可以吞下去。于是我越来越大胆的允许他将瓜子啥的都往嘴里塞。

一天,我给了11个月的老二一个没有去核的干桂圆吃,他一直含在嘴里,后来爸爸把他竖直抱起来,桂圆不知道为啥就溜进了他的喉咙里。他被卡得无法呼吸,当时的我们都被吓坏了,匆匆忙忙让孩子趴在我腿上挤压他的肚子,很快他就吐了,桂圆核也被吐出来了。

晚上上母婴观察课,老师说他的一个学生跟他说,曾经给自己一岁的妹妹咬了一口萝卜条,结果妹妹被卡死了。

这两件事,让我极其后怕。第二天,为了保护老二,我开始不让他将任何硬的小东西往嘴里塞。但是正值口欲期的他怎么可能同意呢?于是各种反抗,为了控制住他,我一直把他抱在怀里,他是各种扭动想要下地。半天下来,我心身俱疲,情绪也几近奔溃,孩子也快被我逼疯了。

中午,看了简单心理上的一篇文章叫“如何毁掉一个孩子?《黑镜》的答案是保护Ta”。看完后被深深的震撼到,加上之前在网瘾治疗机构做心理医生那几年里接触到的无数被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我深知这些家庭每个人内心的痛苦。

这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有点过度的焦虑。我哽咽着告诉自己“我宁愿孩子被卡死,我也不愿意他被我给限制死,后者死的不仅是孩子,还有我”。这段时间,刚好赶上流感爆发,大娃被传染后,又把二娃给传染了。看着病怏怏的二娃我极其心痛也非常焦虑加紧张。出于卫生等考虑,不愿意他再如之前那样在地上到处乱爬和捡东西吃。然而一旦我阻碍他的自主探索行为,他就会打挺,哭得撕心裂肺。

在母婴观察项目的集训中,老师说孩子只有通过他亲身的自我探索,才能生成他自己对事物的概念。例如,他只有卡过以后,才能区分哪些是可以直接吞进去,哪些是不能直接吞进去的。而在这之前,你告诉他会卡住,别往嘴里塞,他是根本不能理解“卡住”是什么意思,也不会听你的。

回想到这些理论,我努力尝试放松下来,再次允许老二进行各种自主探索。允许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他往嘴里塞东西时,我会在旁边仔细观察,发现他其实只是用嘴咀嚼,但并不会吞下去后,才敢真的放开手。

同时爸爸在家时,我基本不敢这样做,因为爸爸会被吓到,被吓到的爸爸又会把娃娃吓到,导致会出现真的危险。孩子一旦被卡住,只需要几秒钟孩子可能就没了。放手让孩子去探索,意味着父母需要承载太多未知的风险。而如果不放手,意味着孩子永远无法长大到可以自我保护,对父母是既依赖又仇恨。

从我自身的体验来说,心理学对我的育儿起到过很多帮助,但也带来很多的纠结。理论是死的,人是活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还有很多需要去摸索的,另外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养育方法也需要因人而异。

就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朋友说的“妈妈是学心理学的,对待孩子都这么难,更何况普通家长”,育儿真的没那么简单!即便学了很多的心理学理论,你依然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如何将理论融入到实际生活,同时你也需要不断的自我成长,以便可以承载起养育孩子时的各种未知的风险。

相关理论:0~1岁是口欲期,一岁以内的婴儿获得各种欲望满足的主要途径是口部(即吸吮、吃喝、吃手)。具体为通过口与外界联系,通过口来表达爱和恨等。口欲期发展不好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出现吃手,啃指甲,啃脚丫,成年后出现抽烟,喝酒,饶舌,进食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