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讲讲投射,这个题目非常少见,但也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题目。记得有一次在做人才测评项目的时候,客户提到他们在做无领导小组讨论之前,会在内部先安排沙盘心理测验。当时我和几个小伙伴都一惊,尽管当面没有表示出诧异,但是后来我们私下觉得这是一种很稀奇的做法。

罗夏墨迹测验,像不像一只蝙蝠

如果你去查阅心理测评的文献,尽管几乎所有的文献都会提到投射,但是所有的书籍都会暗示“这玩意”标准化不够、信效度不高。比如心理测验这本书对投射测验中最知名的罗夏测验是这样评价的:罗夏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同反应数量的差异,缺乏标准的程序以及缺乏备选测验。所以,我在思考写这个主题时,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笔触。如果写的太深,则大家看不懂,如果写的太浅,则会沦为小品文。因此,我想用实践结合理论的方式来讲,这样大家更容易接受。

投射应用

我之前曾经工作过的一家测评公司(现在这家公司已经没有了),曾经用过投射。因为我们老板是北大心理学专业毕业(尽管我认为他在投射方面造诣有限),有一次惶惶然地和我们说要给我们培训投射,并且要应用于项目。我们非常高兴地参与了培训并开始应用。我们是怎么应用的呢,是把投射测验(有主题统觉测验,又称TAT,有词语联想与造句,有类似罗夏墨迹的图片测验)和麦克利兰的动机理论相结合(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亲和动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百度)。然后因为成就动机有多个因子构成,我们通过测评对象在投射测验中的表现,进行对照,然后给予打分。打分的方法是,凡是出现一个同因子相关的词,就打个勾,最后统计打勾数量。

比如,我举个例子,成就动机的因子如下:

高标准:不断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能够从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获得乐趣

承受挫折:乐于克服困难,体现出对挫折的忍受力和耐性,愿意克服困难把事情做好

好胜心:喜欢竞争,经常把自己和别人对比,并渴望成为第一

自我控制:自律性强,能够从自我节制(例如锻炼、节食)中获得乐趣

自我成长:追求不断提高自己,从成长中获得快乐,例如增加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等

惧怕失败:对可能的失败或危险有恐惧感,不太愿意冒险,特别是面对较高不确定性时显得保守

那么,大家会问,如何知道词语和因子的相关性呢?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其实还是要依赖测评师的主观经验的,在这方面,我觉得当时我们做的并不标准化,如果你去看罗夏墨迹测验或者TAT测验的评分准则(尽管两者的效标效度饱受批评),还是比较复杂的。而我们,则是完全凭借经验,这就会导致主观性影响过大。所以,我是主张任何测评,无论多有经验的测评师,一定要测评师手册的(有锚点和对应评价)。

TAT(主题统觉测验代表图)

距离这次测评已经经过多年了,回过头来看,这次测评有没有效果呢?效果是有的,不过,我们当时测评师普遍的感觉是,这东西只能用来参考,决不能做“正餐”。也就是作为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辅助是可以的,而且其测评范围其实远远不止是动机,也可以是个性、价值观、自我认知等。

说了这么多,我只讲了一个应用。我再讲一个应用,是在以前某次参加公务员上机考试时,也有过罗夏墨迹实验,当时我其实并不太了解投射,纯粹靠感觉瞎选。尽管我当时顺利通过了笔试,但是后来想起来这个测验,如果每位同学都像我一样瞎选,其效度是否可疑?罗夏墨迹实验到底一开始是用在哪里呢?是罗夏用于诊断心理障碍的,他认为墨迹能探索个性的潜在价值。尽管如此,罗夏墨迹一直是毁誉参半的,但是这个实验之所以这么出名,跟很多人在用它不无关联。由此可见,罗夏墨迹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这就同我们国内的房树人测验(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偏好用)、笔迹测验一样,也有一定的市场。

房树人测验和笔迹测验

这里提到了房树人测验,这个测验的优点在于有非语言性、无创伤(智力测验可能导致“硬伤”)、可反复测验。那么,这个测验的实际应用在国外如何呢,我知道,在日本的中小学校,是有用房树人测验了解学生的心理的。如果诸位有看过日剧“恶之教典/序章”的话,就会知道是有这种做法的,通过画树来了解你的心理。

那么如何看呢?比如树在整个篇幅中较小的话,那么受测者可能比较自卑,反之较大的话,会比较自信,但是如果超过了整个篇幅的话,则会攻击性过强;还有树的方向,往右是比较有朝气,往左是比较消极和低落;还有树上是否有果实,如果有果实,那么说明受测者的目标性较强;还有树干是否开放,开放型的则性格开朗、活泼,反之封闭型的则说明性格内向。具体的推荐大家去看“揭开你人格的秘密:房、树、人绘图心理测验”这本书。

房树人测验,某种程度上和笔迹是类似的。如果我们去认真看一个人的笔迹的话,会发觉这里面也是有窍门的。例如,字体密的人,认真、专注、执着,容易固执己见、不易通融。在德国80%以上公司,以色列、瑞士50%的公司在录用雇员时必定进行笔迹分析,可见笔迹心理学有它的依据。

总结

美国著名笔迹学家安德烈解释说“人在书写时,与其说手在写,不如说是大脑在写,指尖的各种运动形式不过是人的内心世界在无意识下的一种不加掩饰的流露”。书写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一种主观意识的表述,从笔迹、画画、对图画的反应、语言的组织,甚至是外貌和穿着,我们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样,通过某个部分去了解整体。所以,我有个说法,“人才不测评”(我在喜马拉雅有这个主题的微课,敬请关注),对人不需要做中规中矩的测评,我们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就可以了解人,认识人。大家需要有一双慧眼,平时就注意观察人,这样就能“无处不测评”。